九死一生的教培行业,没时间哭|培训机构|优胜教

摘 要

  双减政策下,曾经如日中天的K12教培机构一夜之间遭遇“团灭”。 更让人唏嘘的是,新形势下打击校外补课,已在各地政府形成政策的一致性,甚至不少地方还将整治校外培训机构行动

双减政策下,曾经如日中天的K12教培机构一夜之间遭遇“团灭”。

更让人唏嘘的是,新形势下打击校外补课,已在各地政府形成政策的一致性,甚至不少地方还将整治校外培训机构行动与扫黄打非相提并论。

现实生活中,还真有拿“扫黄打非”那一套来对付补课老师的举措。

最典型的就是前阵子,安徽含山县,一个补课老师就在上课过程中,遭到了当地防疫人员踹门而入。当着所有补课学生的面,补课老师被当场锁喉,场面十分粗暴。


学生们被吓得不敢说话,一个个坐在课桌前,恭恭敬敬。


踹门而入,对老师一顿粗暴训斥,这可能成为学生们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深刻记忆。

看着视频,不知道的还以为老师成了老鸨,而学生成了失足青少年。

为平息舆论,含山县又发了一条通告称,此事不是针对补课,而是为了加强防疫,禁止群众聚集。可是,踹门的部分防疫人员却连口罩都没带,这个说法实在难以服众。

但从这个事件也能看出,教培机构曾经有多风光,如今就有多落寞。

事实上,这一切并非没有铺垫。今年诸多政策文件尤其是双减文件的出台,都指向共同的方向:要遏制教育无意义、强消耗的内卷,恢复教育的公平与秩序,从功利的应试教育转向以人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。

也就是说,在强监管的背景下,未来教育将回归教育本身,而不是作为一门可以牟取暴利的资本生意。

资本在教育市场的狂欢,将彻底终结!

在线教育,又是怎样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呢?

01.营销内卷大战:看不见教育,只剩下在线

2020年,在线教育似乎成了“香饽饽”,融资金额超过了500亿元,这个数字超过了这个行业前十年的融资总和。


2016年~2020年的投融资事件数量,来源:华创证券

当然,在更多行业人士看来,这是一场借新冠不可抗力开展的圈钱运动,整个行业早就到了泡沫之巅。

市场一片虚火下,教培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,贩卖焦虑、虚假宣传、机构跑路早就司空见惯,假老师”、“假价格”、超前收费是在线教育行业内秘而不宣的三大顽疾。


随着营销升级,甚至还催生了与“租金贷”如出一辙的“网课贷”和“培训贷”,一些培训机构的老师被迫成为销售,研发费用一再被压缩,所谓的在线教育早就背离了初衷,有网友戏称:“看不见教育,只剩下在线”。


于是,这样的高光时刻不到一年,教育行业就面临着肃清整顿的行业震荡。

监管压力催化着这一切。今年以来,监管压力一直在层层加码。

年后,教育部就发文称将明确规范校外培训机构,随后,跟谁学等教育行业中概股迎来了第一波暴击,央视开始全面下架在线教育企业的广告植入。

暑期来临,监管压力进一步加紧。比如近期高途宣布要裁员30%人力,就与其旗下针对3-8岁儿童的小早启蒙业务调整息息相关。

根据6月1日正式实施的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第33条,幼儿园、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龄前未成年人进行小学课程教育,小早启蒙的招生工作自然只能停止。

长期来看,落地实施的三孩政策,也是在唱空在线教育。毕竟,教育资本化不是啥好事,在线教育越火,鸡娃之风越兴盛,反映到教育大头支出上,养育小孩的成本只会更高。

02.没熬到头部,风险却不断叠加

通常而言,针对某个行业的整顿和监管,是能够优胜劣汰,加速行业洗牌的。

但是这一回,哪怕是那些叫得上名字的教培公司,都会如履薄冰。

前期资本入场,初创企业都怀抱着通过不断烧钱去做规模,以求实现赢家通吃的雄心。后续一旦资本跟不上,就很容易溃不成军。

除了企业本身的运营费用、满足用户需求而产生的更新迭代费用,在线教育行业最大的问题是获客极度依赖广告和营销,以至于迟迟难以盈利。

随着营销投入的增加,费用成本加大,但为了获取更多焦虑用户,广告支出没法停下来,整个教育行业只会陷入恶性循环。

这样的状况,恐怕要熬到巨头形成才会罢休。


图:K12教育公司分类,来源:安信证券

然而,整个头部在线教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都不算高。

根据中科院发布的报告数据,2020年暑期高峰时期,猿辅导、好未来、作业帮、高途课堂、网易有道等在线教育平台正价课用户数共计1216.57万人。

而根据教育部2020年5月公布的《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》,K12 在校学生共计19383万人。计算下来,几家头部企业的市占率之和仅为 6.28%,依然还有很高的天花板。

久而久之,这也成了几家公司流量焦虑的主因:激战多年,仅拿下不足一成的市场,过多的投入,在竞争当中不断失控。

日光下无新事,这样的情况也曾出现在美团、滴滴、ofo、瑞幸咖啡等新经济企业身上。如此无序的竞争背景下,在线教育企业很容易出现严重的行业内耗。

如此一来,在线教育行业的风险也在累积,一旦现金流出现问题,关店、破产、倒闭、跑路等状况都在所难免。

去年以来,暴雷的迹象已经有所展现。

2020年10月,优胜教育传出“跑路”消息,随后出现停课,无法退费等问题,11月5日,优胜教育创始人陈昊在公开道歉信中,陈述了优胜教育面临的问题,“由于资金链断裂,优胜处境的非常不好。在长达8个月的疫情期间,我们的收入只有原来的1/3,最差的时候,连以往单月的1/5都不到。”

今年年初,学霸君濒临破产的消息更是甚嚣尘上,教师和学生家长的群体声讨也早已攻占了各大社交平台的有关话题。


《小舍得》剧照

作为曾经在线教育赛道里的明星玩家,学霸君爆出大雷实在引人唏嘘,即便焦头烂额的CEO张凯磊一再出面澄清自己未卷款潜逃,也无济于事。

此外,还有趣动旅程、百弗英语、巨石达阵、泽林教育等多家相对知名的教育机构宣布倒闭,企查查数据显示,年初至今,注销和吊销的教育培训企业合计已超过1000家。其中,3月和4月注销和吊销的企业均超300家,为近一年高点。

资金链承压已经成为今年以来大部分教培机构的“通病”。

当然,困局还不止于此,近期裁员风波此起彼伏,在线教育还狠狠地给年轻人上了一课。

03.裁员毁约,乱象丛生

随着在线教育行业迅速降温,不少头部公司只好收缩开支,以备过冬粮草。

早在今年上半年,新东方就传出了裁员消息。而在几天前,高途集团旗下高途课堂被曝出即将裁员30%,如此比例,可不是能“正常人员优化”那么简单了。

一直渴望上市的VIPKID,裁员传闻一直就没停过,此外还被曝出裁员比例高达50%的新闻。

双减政策落地后,在线教育公司裁员的消息更加不是啥新鲜事了,只是多了一份悲壮的基调。

7月30日,高途发出公开信,创始人陈向东说:再次走到存亡边缘,不得不作出艰难抉择。

7月27日,好未来创始人张邦鑫那句略显悲壮的话在朋友圈刷屏:“我们的公司配不上我们的高管和干部了。”

这样一场缩减人力的行动,即使巨头也未能幸免。据报道,字节跳动旗下的教育业务也在裁员,赔付方式为N+2,不是整体关停,有的业务没有关停,在做架构调整。

受影响的不只是平台,拿到相关工作机会的应届生首当其冲。

这些满心欢喜准备去在线教育公司大干一场的年轻人,由于只拿到了不具备法律效力的offer,也暂时没签劳动合同, 普遍面临被企业毁约、毕业即失业的困境。

一地鸡毛的情况下,多家企业平台还纷纷“更名”以规避潜在的监管风险。

譬如,猿辅导旗下的斑马AI课更名为“斑马”,好未来旗下的小猴AI课更名为“小猴启蒙”,作业帮旗下的鸭鸭AI课更名为“鸭鸭启蒙”,火花思维旗下的小火花AI课更名为“小火花启蒙”。

换汤不换药的更名操作,活像蚂蚁上市受阻后一大批金融公司的更名潮,可前车之鉴表明,无论怎么强化数科、科技字眼,最终还是免不了强监管重拳。

就现在的态势和一些市场上的传闻,后续必然还会有更多监管政策。

随着一再被规范整顿,在线教育公司原有的K12业务,恐怕很难再找到具有持续性的获客和增长方式。

当然,已经有不少机构在尝试快马加鞭,奔赴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赛道。


但是素质教育的市场有限,职业教育又是有门槛的,K12并不好转型。

尤其是职业教育,同样逃不掉监管动作。此前,教育部宣布,部署加强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管理,将开展专项治理行动。

此外,不少教培巨头开始对标步步高讯飞,涌入教育硬件领域;

新东方还另辟蹊径,宣布推出“优质父母智慧馆”,转型培训父母,为家长提供包括家庭教育、育儿方法、多商管理等知识。

该举动一时间争议颇多,即刻冲上热搜,是好是坏暂且不论,多少也是企业求生欲之举。


因此一系列迹象表明,眼下不仅仅是残酷洗牌的问题了,行业收缩只会提速。

那些曾站在泡沫上的,很快要倒在车轮下。

在线教育,要彻底下课了。

04.尾声

站在教培行业看,很容易一叶障目。

多年来,教育行业一直被视为大热赛道,尤其疫情之下,成为一大风口。教育企业们忙着大肆扩张,大街小巷、地铁公交和大厦电梯间铺满了各类教培广告,而线上广告更是频频霸榜热门综艺与电视剧。

资本市场上,教育明星股股价也是一路飞涨,停不下来。

但到了今年,风向彻底变了。

实际上,教育政策改革,大方向是取缔教育产业化与资本化,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家庭教育支出的问题,也顺应了人们对于教育公平的呼吁,利好三胎政策。

从更大意义上来看,在线教育彻底步入寒冬只是一个开始。

我们已经步入增量转存量的阵痛期,内卷、996、鸡娃、躺平成了这个时代的一大注解,各类矛盾凸显,戾气横生。

教培行业的巨变,为的就是解决这一点,它甚至更像是更大变化中的一小步。

这背后,更大的变化叫“共同富裕”。

就像这段时间,我们看到的一系列组合拳,包括了反垄断,防止资本无序扩张,限制996加班和大小周,中考分流,遏制房价上涨,打压学区房,设立共同富裕示范区(浙江),落地社会主义先行引领区(上海浦东),等诸多要素——背后都藏着同样的诉求。

而作为跨越阶层最重要的通道,教育本身就不应被任何东西阻碍,也不能有任何为金钱而设的“快捷通道”。

于是,监管的一声哨响,将一切疯狂的教育投资者、公司和看客拉回现实。

随着K12赛道烧钱大战瞬间熄火,故事至此有了另一个结局。

倘若未来教育真能回归到最纯真的模样,也算是吾辈之幸了。

作者:阿文米店阿文 出品欢迎一键关注我的账号,获取更多直白犀利的深度分析。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